舞台节奏是导演处理演出的重要手段之一。一部戏的演出,舞台节奏处理得当与否,直接关系到观众能否产生共鸣和随剧情发展而产生体验这个关键。有人说过:“节奏给予戏剧以呼吸,以生命。”因为戏剧是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,而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发展均有它固有的运动规律,在运动过程中必然有其相应的节奏。在舞台演出中,导演如果处理好节奏,会增强演出对观众的感染力,会使舞台生活更富于生命力。反之,如果导演没有处理好节奏,就会大大减弱演出对观众的感染力,会使舞台生活有气无力,死气沉沉,而达不到演出的效果。
导演对舞台演出节奏的掌握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,它是导演艺术中的关键一环。为此,我们要对舞台节奏有关的一些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,以期对舞台节奏有明确的认识,并有意识地培养我们对节奏的感觉。
“节奏”一词,源于古希腊语。在英语中它是“rhythm”,原意含有程度、程序、端正、匀称等意思。关于节奏的解释,各说纷纭。西方理论家认为节奏是很难捉摸和很难解释的。甚至有人认为节奏要靠人类的“第六感觉”,即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和触觉之外的第六感觉才能感受到,“只能意会,不可言传”,把节奏看得很神秘,很玄妙。还有人认为节奏就是速度,节奏就是重复,就是周律……这些内容只不过是节奏的组成部分而已,还不是节奏的全部。
那么,节奏究竟是什么呢?的确,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,尤其在戏剧这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中,因为各门艺术的节奏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,它就更显得复杂。为了弄清这个问题,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节奏在生活中是如何表现的,以及它与生活的关系。
生活的本身就存在着节奏。节奏是自然界,也就是宇宙所存在着的“次序”和相互“协调”的关系;是物质运动中各种不同的强弱变化,主次变化的次序。物质存在的形式就是运动,任何运动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和秩序性。这种规律性和秩序性就是自然界的节奏。所以说,节奏这个概念反映着自然现象和生活表现固有的一种条理性质。如,自然界的四季变化,昼夜交替,各种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和运动,阴电和阳电的相吸和相斥,星球在宇宙空间的运动和相互的关系……这些自然界的现象都反映出一定的次序、规律,其相互间的协调、重复的出现,就形成了自然界固有的节奏。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部分,当然也不例外。人的生理机体的运动也有其固有的条理和秩序,如呼和吸,血液经心脏分为动脉和静脉,心脏有节律的跳动……都有一定的规律。正常人的脉搏每分钟跳70—78次,违反了这个规律,人的机体就出现了病态。正常的规律产生了“和谐”,一旦“和谐”失去了平衡,就破坏了原有的节奏。我国中医学正是以和谐这个规律,来进行诊断和治疗的。人类要进行社会活动,进行社交活动,其生活无一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,一定的秩序,一定的节奏。火车站的生活情境和图书馆的生活情境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。火车站是忙乱的、吵杂的、紧张的、快速的;而图书馆是有序的、安静的、慢速的。如果违反了各自的规律,则会出现不协调,就会破坏各自生活应有的节奏。再如,“送葬”与“除夕晚会”,“战争”与“和平生活”,“放假回家还有一个多月”与“今天就要回家”……心情和节奏都是不一样的。也就是说,心情、感觉、动作的速度和强度都会不一样。而每一种生活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节奏规律。
在人类生活中,不同空间、不同时间、不同感情、不同事实和事件,以至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节奏。中国20世纪的30年代、50年代、80年代和21世纪的今天是有明显的节奏的不同和变化的。不同的国家、不同的民族、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生活习俗也都会有不同的节奏表现。
因此,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节奏是生活中固有的一种条理性,即规律性的品质。哪里有生活,哪里就有节奏表现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,节奏也是多种多样的。
形成生活节奏的条件有哪些?我们如何去感觉和感受节奏呢?
首先,构成节奏的内在因素是人的感情。感情可以改变生活中人的行动和节奏,同时节奏也可以诱导人的感情的产生。当人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或激动时,也即产生感情之时,他的血液循环就会加快,为了供血流畅就要加强心脏的跳动,而心的跳动又要靠肺部的供氧,于是人们的呼吸便急促起来,脉搏便增加每分钟的跳动次数。随之,他采取行动的速度、力度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。这在人类生活中是常见的规律。当我们去参加一个追悼会时,尽管我们与死者关系不一定很深,但在哀乐的节奏下进入会场,在那种悲哀、肃穆的气氛感染下,伤心之情也会油然而生的。在日常生活里,每个人都有他习惯的、规律性的生活节奏。一旦他的这个节奏变化了,我们就可以判断和分析到,一定是他的思想和感情有了变化。如一个平时节奏很快、很强、很有力度的人,突然变得缓慢了、低沉了、默默无语了,我们就可以断定他一定是发生了意外之事。或者一个平日少言、慢慢吞吞、反应迟钝的人,突然话语多了、行动快了、兴奋起来了,那他一定是有了高兴的事情。可见感情与节奏之间是有着密切关系的。弄清这一点,对我们导演极为重要。我们通过人物的感情以及自己的感情去把握节奏,找到